上文讲到圆明园的水景的作用,这些水景如果利用得好,对大清发展的影响那是不可限量的,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,乾隆皇帝没有利用好这个造景。保守固执的钦天监官员一致认为“观水法”违背了坐北朝南的祖制,提出反对意见。乾隆一想也是,于是便在西洋楼建筑群和南边的其他建筑之间用一道界墙给隔开了,以此表示“夷夏有别”。
正是这道界墙,它不仅造成了中式、西式景区之间的隔离,也造成了东方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一种隔阂,造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隔绝,使大清依然陶醉在自我封闭的圈子里。于是接下来发生了很多麻烦,对大清后来的运势造成了一些影响,中国的发展逐步走向没落,而西方领先于东方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。
高傲自负的乾隆虽然对西洋传过来的新事物充满好奇,但他又不愿与之为伍,更不屑于对它们进行研究,这一点完全不像他的父亲雍正。所以,当蒋友仁去世以后,喷泉里的蓄水机关就渐渐报废了。每逢皇帝来游园都得由小太监提水上蓄水楼,机械动能就成了人工动能,最后竟废弃不用了。
圆明园的最终消亡,及至大清的衰退,其实在这一组西洋水法里面,在这道界墙里面,就已经有了一种预示,可惜当时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些问题,结果导致了它的消亡。